小兒疝相關知識指導
1. 什么小兒疝氣?
小兒疝氣又名小腸氣,是小兒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見疾病之一,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溝疝和臍疝兩種。小兒疝氣的發(fā)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,腹股溝疝主要是由鞘狀突未關閉所致,臍疝是由于臍環(huán)不能及時縮小閉合,早產兒、低體重兒因出生時生長發(fā)育不完全所致。一歲以上的小兒腹股溝疝不能自愈,臍疝患兒如果年齡在4歲以上或臍環(huán)直徑為2~3cm,及以上者,應考慮手術。針對小兒腹股溝疝主要的手術方式是疝囊高位結扎,其中腹腔鏡手術優(yōu)勢更明顯,而臍疝除了切除疝囊外需要進行縫合修補。
2.小兒疝的常見病因
小兒疝氣的發(fā)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,腹股溝疝主要是由鞘狀突未關閉所致,臍疝是由于臍環(huán)不能及時縮小閉合,早產兒、低體重兒因出生時生長發(fā)育不完全所致。
鞘狀突的開放和腹腔壓力的突然增高如:便秘、咳嗽、腹水、腹部腫瘤和長期哭鬧等使腹腔內容物(小腸,網膜,卵巢,輸卵管等)就會從這里突向體表,而形成疝氣。男孩在出生時約90%的腹膜鞘狀突尚未閉合或閉鎖不全,在發(fā)育的過程中由于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,鞘狀突閉鎖也較遲,故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。
3.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
最典型癥狀是一側腹股溝出現(xiàn)一個圓形有彈性的可復性腫塊,大多數(shù)在嬰兒期出現(xiàn)(在出生后數(shù)天、數(shù)月或數(shù)年后發(fā)生)。在患兒在站立或者哭鬧時使得腹腔壓力增高會出現(xiàn)或者變大,在發(fā)生的早期平臥或者停止哭鬧后可自行或者用手按壓后消失。
4.治療方法
(1)非手術療法
一般1歲以內的小兒保守治療,1歲以上的小兒手術治療。
(2)手術療法
適用于1歲以上的及有嵌頓史的腹股溝斜疝。一般采用經腹股溝或經腹疝囊高位結扎術,使用小兒腹腔鏡做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,創(chuàng)傷小、安全可靠、恢復快且不易影響精索睪丸的發(fā)育,可同時治療雙側疝或治療一側探查對側而不增加痛苦。
5.飲食指導
應注意飲食調理富含纖維素飲食防止便秘或者用力排便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蔬果如:胡蘿卜、青菜、柑橘、蘋果、西瓜等。谷物如:小麥粒、大麥、玉米、蕎麥面、黑米等。豆類如黃豆、青豆、蠶豆等,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非常多,除了以上列舉的還包括菌類、堅果等。
6.日常健康指導
1.由于疝氣可在嬰兒期發(fā)生,故應在該時期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腹股溝部或陰囊處,是否腫,或是否存在時隱時現(xiàn)的腫塊物,遇有疑問及時看醫(yī)生。
2.應注意休息,墜下時用手輕輕將疝氣推回腹腔。嬰兒期不要將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緊,以免加重腹內壓力。不要讓孩子過早的站立,以免腸管下墜形成腹股溝疝。
3.應盡量避免和減少哭鬧、咳嗽、便秘、生氣、劇烈運動等。盡量減少奔跑與久立,久蹲,適時注意平躺休息。不要讓孩子大聲咳嗽,患咳嗽的小兒要在醫(yī)生指導下適當吃些止咳藥。避免孩子大聲啼哭,防止腹壓升高。
4.進食易消化和含纖維素多的食品,以保持大便通暢。孩子大便干燥時,應采取通便措施,不要讓孩子用力解大便。稍大一些的幼兒疝氣患者,應適當進行鍛煉,以增強體質。
5.一旦疝塊發(fā)生嵌頓(疝氣包塊無法回納腹腔),就會出現(xiàn)腹痛加劇,哭鬧不止,繼而出現(xiàn)嘔吐、腹脹、排便不暢等腸梗阻癥狀,在腹股溝或陰囊內可見橢圓形腫物,質地硬,觸痛明顯;嵌頓時間久者皮膚可見紅腫,若長時間腸管不能回納則有可能出現(xiàn)腸梗死,甚至威脅生命,應立即就醫(yī)。
供稿:腹部腔鏡外科 張寧
注: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