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“泵”,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
中醫(yī)認為,秋季主燥,燥熱易傷陰耗氣,陰虛則人體易出現咽干、口干、鼻燥的癥狀;氣虛則人體易出現少氣懶言、神疲乏力的癥狀,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秋乏”。處暑前后,午間氣溫仍然很高,暑濕較重,脾為濕困,人體也容易感到疲乏。夏天容易上火,所以為了驅火祛暑,人們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飲,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有所減弱,而我們又有秋季進補的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過于滋膩的補品,脾胃一下子適應不了,很容易引發(fā)消化不良。
經絡養(yǎng)生關鍵:刺激推動血液的“泵”
由于天氣漸涼,人們貪懶喜靜,缺少運動,肢端血液循環(huán)減弱,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血液循環(huán)能力了。當血從下肢和上肢的遠心端流回心臟時除了有瓣膜的輔助外,在我們的身體里還有其他特殊“結構”幫助血液回流到心臟。當我們找到身體的“泵”的位置,通過相應的刺激方法,讓“泵”的功能更好,減輕心臟的負擔。
推動下肢血液的“泵”——胰腺點
胰腺點,小腿脾經部分上三分之一范圍內出現的硬結。附近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。刺激胰腺點可以緩解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肉張力,提高回血功能。中醫(yī)當中說胰腺點位于脾經之內,上下則有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位。脾主運化、主統(tǒng)血,刺激胰腺點可以提高脾的轉運功能。
除了胰腺點外,在足太陰脾經上還有其他的穴位有相應的作用。如沖門穴、箕門穴、血海穴、陰陵泉穴和三陰交穴。
具體方法:除通過彈撥胰腺點,刺激陽性反映點外,還有一個簡單方法,可以幫助回血。伸直雙腿,腳跟足向后。堅持3-5秒。重復3-5組。
推動上肢血液的“泵”——下青靈穴
下青靈穴處在手少陰心經的路線上,心臟功能缺損的人往往在上肢內側有明顯的早期的疼痛。所以下青靈穴出現問題,通常表示為心臟功能出現問題。
具體方法:拇指壓住下青靈穴,然后做握拳曲腕的動作。持續(xù)幾秒,然后緩慢松開,重復幾次。
供稿:康復醫(yī)學科 楊利
注:文中圖片均來自于網絡
- 上一篇:踐行專科化培訓,提升手術室護理 2018/9/11
- 下一篇:醫(yī)院公告 2014/7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