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護理 成就未來——青海大學附屬醫(yī)院新生兒重癥醫(yī)學科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科普實踐活動
科學普及簡稱科普,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,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、通俗易懂的方式、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、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、倡導科學方法、傳播科學思想、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?茖W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。
青海大學附屬醫(yī)院新生兒重癥醫(yī)學科立足面向基層、服務發(fā)展、惠及群眾,結合黨史學習教育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、聚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,以“科普惠健康,點亮新生活”為主題,于2021年9月16日開展科學育兒科普宣傳活動,科室在醫(yī)護人員在科室主任、護士長的帶領下,拍攝多個科普視頻引導患兒家長科學育兒,提升醫(yī)護服務質量。同時在科室營造了人人做科普、科普為人人的良好氛圍。
新生兒的護理離不開家長的辛勤付出,這些瑣碎的護理工作雖然會增加家長的工作量,但是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,家長護理越細心,寶寶成長越安心。但是新生兒初臨人世,生命力還很脆弱,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。很多父母也是初次為人父為人母,在照顧孩子方面難免缺乏經(jīng)驗。
新生兒重癥醫(yī)學科為了解決患兒家長的育兒難的問題,吳亞臻主任,馮新霞護士長帶領醫(yī)護團隊錄制《新生兒黃疸》《教你聆聽新生兒的哭聲》《母乳喂養(yǎng)相關知識》《新生兒洗浴》等科普小視頻,科普視頻簡單、直觀、淺顯易懂,讓新手爸媽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,培養(yǎng)出健康的寶寶。
同時在中組部、團中央第21批來青博士服務團成員、南京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兒科學博士、南京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副主任、青海大學附屬醫(yī)院掛職副院長余章斌的大力倡導下,邀請早產兒家長來到病房進行“袋鼠式護理”,換上干凈衣服、洗手、消毒、準備進行袋鼠式護理的寶媽由責任護士面對面向家長教授喂哺技巧,告訴他們哪種體位最合適,寶寶睡覺時要注意什么,如避免堵塞口鼻,以及一些簡單的應急方法。寶寶被媽媽環(huán)抱著,寶寶容易進入深度睡眠狀態(tài),這對早產兒的恢復和生長非常有幫助。就連早產兒常見的反復呼吸暫停問題,也自然地解決了。媽媽的呼吸會形成胸部的自然起伏,給寶寶溫柔的刺激。媽媽的撫摸,能有效緩解寶寶呼吸暫停的發(fā)作。青蛙趴的體位,也可以防止寶寶反流。袋鼠式護理遵循了早產寶寶自然的需求,通過近距離皮膚接觸、撫摸寶寶等刺激,媽媽把愛意傳遞給寶寶,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。通過袋鼠式護理,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母子分離導致的焦慮、抑郁,寶媽自己也覺得開心,照顧寶寶的信心倍增。寶媽輕聲地哼唱“世界只有媽媽好”,鼓勵寶寶“要堅強,加油”,這一刻,新生兒科沉浸在愛的海洋里。這樣的過程一次持續(xù)1~2個小時。新生兒父親也嘗試了袋鼠式護理,鼓勵爸爸媽媽兩人一起參與。整個家庭的參與,讓寶寶感受到溫暖的氣氛。
袋鼠式護理結束后還請家長觀看科室制作的科普視頻,最重要的是,科普活動的宣傳讓家長建立了自信心,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治療,回家后能很好地照顧孩子。同時,醫(yī)患關系也得到改善。從以往早產兒家長禁止進入新生兒重監(jiān)護病房,通過系列的科普活動,邀請寶爸寶媽走進病房和孩子進行親子交流,家屬能理解醫(yī)護人員在重癥監(jiān)護室里的工作。這種護理模式打破了傳統(tǒng)隔離護理的理念,體現(xiàn)了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的人性化。
供稿:新生兒重癥醫(yī)學科 馮新霞
- 上一篇:【喜訊】青海大學附屬醫(yī)院兩項科研項目分獲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二 2021/9/28
- 下一篇:醫(yī)院公告 2014/7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