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話痛——痛風患者的日常調護
痛風的發(fā)生與什么有關?
中醫(yī)學認為痛風的發(fā)生與年齡、飲食、體質、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。其中稟賦不足、飲食不節(jié)為主要原因,且與勞倦過度、嗜酒及嗜食肥甘厚味、情志失調密切相關。
1. 飲食失節(jié) 《景岳全書》曰:“外是陰寒水濕,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,內由平素肥甘過度,酒醴無節(jié),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,致令熱壅下焦,寒與濕邪相結,郁而化熱,停留肌膚,病變部位紅腫潮熱,久則骨蝕!敝嗅t(yī)學認為平素恣食肥甘厚膩或酒熱腥發(fā)食物,導致脾失健運,濕熱、痰濁內生,復感外邪侵襲,痰、濕、瘀等病理產物郁于關節(jié),氣血運行受阻而發(fā)病。痛風患者體質總體以胃氣強、陽明經氣旺盛為特點,高嘌呤飲食導致陽明經氣旺盛而生外熱,太陰經氣虧虛而生內寒,最終發(fā)為痛風。
2. 勞倦過度 《景岳全書•風痹》曰:“陰陽俱病者命日風痹。此所以風病在陽,而痹病在陰也。然則諸痹者,皆在陰分,亦總由真陰衰弱,精血虧損,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!逼咔閯诰肟墒箼C體氣血虧虛,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司,導致濕熱、痰濁內生,加之外邪侵襲,內外因相合,客于經絡,流注關節(jié),阻礙氣血,故出現(xiàn)關節(jié)紅腫熱痛。
3.情志失調 《素問•上古天真論》謂: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,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情志活動的異常,能直接傷及內臟,影響臟腑氣機而導致疾病的發(fā)生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濕邪內生,從而化熱侵襲關節(jié),同時阻礙氣血運行,故出現(xiàn)關節(jié)紅腫熱痛。
4. 先天稟賦不足《金匱要略•中風歷節(jié)病脈證并治》謂:“寸口脈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(jié)黃汗出,故日歷節(jié)。”先天不足,臟腑功能失調,蓄毒不流,從熱化火,內瘀臟腑。
痛風的辨證論治
疾病急性期治療主要為清熱利濕,活血化痰;發(fā)作間歇期和慢性期治療主要為舒筋活絡,健脾化濕,補益肝腎。本病應采取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,可緩解癥狀,延緩病情進展,防止復發(fā)。慢性期可服用膏方、外治,以體質調理為主方,兼以治療辨證證型,收效更甚。
痛風直接與飲食、運動等日常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,以"順時運中調氣”思想為指導,從順時起居、節(jié)制飲食、調暢情志、適當勞動等方面進行日常調護。
1.順時起居 痰濕體質居住地應干燥、溫暖,在陰雨季節(jié)要注意避免濕邪侵襲,尤其是當身體虛弱時更應注意保暖,避免痛風的發(fā)作。濕熱體質避免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,保持二便通暢。煙草為辛熱穢濁之物,易于生熱助濕,久受煙毒可內生濁邪,酒性熱而質濕,堪稱濕熱之最,必須力戒煙酒,防止痛風發(fā)作。氣虛體質者宜隨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,尤其是冬季及天氣轉冷時注意保暖,以防外邪侵襲。夏天天氣炎熱,出汗較多,血瘀體質應注意防暑,多飲溫水,以免造成血液黏稠,血運不暢。
2. 節(jié)制飲食 各種體質應注意均衡飲食,長期堅持飲食調養(yǎng),忌食海鮮、啤酒、白酒之物。痰濕體質宜多食宣肺、健脾運中、益腎化濕的食物,如冬瓜、荷葉、山楂、赤小豆、白蘿卜、洋蔥、薏苡仁、燕麥、白菜等。濕熱體質飲食以清淡為原則,可多食赤小豆、綠豆、黃瓜、絲瓜、冬瓜等甘寒、甘平的食物,少食羊肉、辣椒、胡椒、花椒及火鍋、烹炸、燒烤等等辛溫助熱的食物。氣虛體質者飲食上宜用補氣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,宜食性平味甘或甘溫,營養(yǎng)豐富、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,如粳米、牛肉、雞肉、大棗、櫻桃、葡萄、花生、山藥等。血瘀體質可食用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食材,如山楂、花生、黑木耳、洋蔥、生姜等。
3.調暢情志 對痛風患者來說,疾病急性發(fā)作時明顯影響正常生活,增加了患者的社會心理壓力,故對于各種體質的痛風患者在日常生活及治療中,調暢情志具有重要意義。各種體質在急性發(fā)作時,均應注意盡力保持心情舒暢。積極治療及通過做感興趣的事情,轉移因疾病的發(fā)作引起的疼痛難耐,可以通過聽讓人精神放松的音樂的方式,使神清志安。進入緩解期后,可以通過欣賞曲調悠揚的樂曲,使患者舒暢情志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和喜怒而安居處,使肝氣條達。濕熱體質宜欣賞曲調悠揚的樂曲,如古箏《高山流水》等。血瘀體質宜欣賞流暢抒情的音樂,如《春江花月夜》等。
4. 適當勞動 對痛風患者提倡適量運動,不可過度劇烈運動,故慢跑、散步、游泳、打太極拳、練八段錦等緩和的運動方法更適合痛風患者。適度的運動可改善體質,減輕肥胖,對于預防痛風亦有積極作用。痰濕體質活動量以出汗為宜,有助于濕邪排出,不宜操之過急。溫熱體質可以適當加大運動量進行鍛煉,以舒適為宜。氣虛體質運動量要小,不宜過勞。
預后、轉歸及隨訪
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疾病,本病應早發(fā)現(xiàn)早治療,方可取得滿意的療效。對已成之病應盡早采取措施防其逆變,也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層次的體現(xiàn)。不僅要解決各種臨床癥狀的困擾,而且還要注重長期疾病管理,預防遠期并發(fā)癥。慢性期病變可致關節(jié)殘廢,長期高尿酸血癥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,終將導致腎損害,甚至腎衰竭,預后不良。腎外的關節(jié)痹痛,反復發(fā)作,纏綿不愈,有可能因痛風結節(jié)增加導致患者終生殘廢的嚴重后果。建議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,按照日常調護部分,從順時起居、節(jié)制飲食、調暢情志、適當勞動各方面進行調整,每隔3個月復查血清尿酸水平,同時加強中焦脾胃的顧護。
供稿:中醫(yī)科 段凌燕
注: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
- 上一篇:關注骨松 關心老年人——青大附院聯(lián)合通海路社區(qū)進行骨質疏松義 2023/10/26
- 下一篇:醫(yī)院公告 2014/7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