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勺公筷,透著真愛
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,在許多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比如洗手、戴口罩,公勺公筷的使用等。公筷和公勺,是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專用于夾菜的筷子和舀湯的勺子,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,有時候每人配一雙。很多人誤以為使用公筷,是防止別人把病傳染給自己,其實這是一種誤區(qū)。使用公筷,最大的作用,是防止可能的疾病從自己身上傳染出去。比如一家三口中,有人有幽門螺桿菌,那么,并非每人都要用,才能切斷傳染,而是只要患者使用,即可切斷傳染。所以,使用公筷,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現(xiàn),而是保護他人的表現(xiàn)。
為了大家吃得開心舒心放心,還是多加幾雙公筷好。為什么會這樣說呢?同一餐桌有可能和身體狀況不佳的人同桌吃飯,可傳染的疾病不少。如急性急性肝炎,急性細菌性痢疾,霍亂,幽門螺桿菌等。同一餐桌進餐,人多嘴多,互不了解各人健康狀況,傳染疾病風險會有,為了自己為了他人健康,使用公筷,值得提倡。說心里話,一碟菜,一煲菜,同桌就餐者各自用筷子夾過撈過,有失胃口。早在十多年前,鐘南山院士就提出,“建議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,或每人有專用碗筷!币屖褂谩肮旯住绷袨椤昂眉绎L”教育的內(nèi)容,使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。大人要帶頭做好榜樣,教育小孩從小養(yǎng)成使用“公筷公勺”的生活習慣,同時還要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,讓其轉(zhuǎn)變觀念,改掉用自己的筷子給小孩夾菜的習慣。
中國人普遍習慣合餐制,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,推杯換盞、觥籌交錯,氣氛溫馨熱鬧,在吃飯的同時也交流著感情。但是可以想見,你一勺子我一筷子,大家與嘴巴接觸的餐具進了同一盤菜,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,因為聚餐引發(fā)的感染屢見不鮮,這也讓人們在減少聚集的同時,反思飯桌上的安全。怎樣才能將日常三餐吃的健康美味?
疫情之下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風成為人們的共識,打噴嚏時遮擋口鼻、排隊時保持距離等不少細節(jié)都已成為人們的習慣。人們對生命健康高度重視,健康意識被喚醒,在此契機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無疑會事半功倍。不過,推廣使用公勺公筷,只有規(guī)范標準和餐廳的承諾還不夠,還需要每個人切實地參與?梢姡茝V公筷公勺的阻礙很大程度上來自人們的心理。它關(guān)系著人們的健康安全,也是疫情之下的個體責任。因為它不僅是傳遞文明的需要,更是呵護健康的需要。
“一雙筷子夾到底”無疑是一種不衛(wèi)生也不健康的就餐方式,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,國家開始倡導(dǎo)使用公勺公筷。使用公筷公勺是對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尊重和保護,這何嘗不是一種最實在的關(guān)愛。在外出就餐吃不完時,菜品只接觸過公筷公勺,打起包來也會更讓人放心。也是配合光盤行動的助力劑。在這個意義上說,公筷公勺的推廣和使用也可能會引發(fā)飲食文化的變革,培育與社會進步相匹配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。公筷公勺的推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,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不會白費,希望更多的餐桌上可以多一雙公筷,多一份健康的保障。
如何實施才會形成常態(tài)呢?要從每個人做起,從每個家庭做起,從每張餐桌做起,從小灌輸和養(yǎng)成良好的習慣,除了政府和社會不遺余力的宣傳和推廣之外,還要人人遵守相關(guān)規(guī)定,打破許多陋習,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,從長短、顏色、標識等方面對公筷建立具體的概念,時間久了就習慣了。
使用公筷是最基本的禮儀,也是對自己對大家最好的尊重和保護,尤其現(xiàn)在疫情期間。使用公筷是每個公民都應(yīng)該培養(yǎng)的習慣和意識。從現(xiàn)在做起,從自身做起。
供稿:腫瘤內(nèi)科一病區(qū) 李耀麗
注:文中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
- 上一篇:青海大學附屬醫(yī)院輸血科開展疑難血型講解討論 2021/1/22
- 下一篇:醫(yī)院公告 2014/7/18